平陆运河风物志㉔ | 万里瞻天家国情
红墙碧瓦的合浦古海角亭,与钦州天涯亭遥相呼应,是古时人们眼中的“海角天涯”。
江水缓缓,白帆点点,江畔,苏东坡正闲庭信步……镶嵌在钦州市第一中学大门后的这幅画作,传递出绵绵诗意。暮春时节,记者一行走进这所百年学府,探寻苏东坡与钦廉大地的深厚渊源。
一所中学与苏东坡有何交集?
“钦州市一中的前身是绥丰书院,而绥丰书院又源自东坡书院。”学校党委书记龚玉华介绍道,“至今,校园的部分建筑布局仍延续着东坡书院的形制,历史文脉滋养了一代又一代师生,这里英才辈出。”
据记载,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钦州知州程鼎为纪念苏东坡,在平南古渡头(今中山路房管所处)修建了东坡书院。清道光十四年刻本的《钦州志》印有东坡书院图。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时任知州李受彤将东坡书院迁入当地的镇龙楼,易名为绥丰书院。
苏东坡与钦州何以结缘?钦州市作协主席谢凤芹在《家住运河边》一书中给出答案:苏东坡在廉州(今合浦)期间,多次“遨游钦州”。北宋元符三年(1100年),从海南获赦北归的苏东坡,在廉州停留约两个月,下榻于名士邓拟的私家庄园“清乐轩”。清乾隆年间,邓氏园林荒废,廉州知府康基田带头捐资,在原址重新建东坡亭。
走进合浦师范学校内的东坡亭,只见其依池而立,四周草木葱茏,繁花似锦。透过亭侧的大圆形门,池中荷叶田田,恍惚间,仿佛看见苏东坡当年在此饮酒赋诗、笑谈人生的洒脱模样。亭正面墙壁上,苏东坡阴纹石刻像栩栩如生,身着长袍、长须飘飘、眼神炯炯。他在廉州创作的十几首诗文,被刻于碑石,镶嵌在亭壁,供后人诵读、品味。
钦廉同处北部湾畔,一衣带水,自古一家。苏东坡在此品鉴风物,与新朋故交相聚,以诗会友。清康熙版《钦州志》收录其诗《闻乔太博换左藏知钦州以诗招引》中,一句“马革裹尸真细事,虎头食肉更何人”,盛赞升迁钦州知州的乔太博。
而他吃月饼后所作《留别廉守》,“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不仅是迄今发现最早关于有馅烤饼的记载,也是中秋吃月饼的最早记录。
仰慕苏东坡的旷世才华和崇高品格,其所到之处,不管贤愚,都以奔走相随为乐事。
钦州有“天涯亭”,廉州有“海角亭”,两亭遥相呼应,钦廉大地在宋朝被视为“天涯海角”。晚年的苏东坡到访海角亭,心潮翻涌,挥毫写下“万里瞻天”四个苍劲大字。一生几经流放,历经坎坷,他却未诉悲苦,不言惆怅,而是以“万里瞻天”展现出豁达胸襟与坚定志向。
此“天”字何解?人们认为是天子,是庙堂,是国家。“这四个字,饱含着苏东坡公忠体国、狐死首丘的家国情怀。”《廉州往事》作者梁思奇的解读,道出了其中深意。
海角亭历经变迁,从廉江入海口迁至合浦廉州中学内,如今,这里书声琅琅,少年们为中华崛起而发奋读书的身影,与古亭相映成辉。海角亭讲解员赖英绍感慨:“苏东坡的家国情怀,让这里成为传承中华文化的沃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青年建设家乡、报效祖国。”
古时,广西被视为蛮荒之地,钦廉“天涯海角”路途艰险,毫无浪漫可言。苏东坡从海南到廉州,途中几经波折,遇连日滂沱大雨,涉险渡海时曾夜泊海上,足见岭南之偏、行路之艰难。
千载星霜流转处,岭南大地万象新。如今,钦州往返北海动车实现“公交化”,大风江跨海桥、广西滨海公路龙门大桥建成通车,“海上巴士”穿梭港口……北部湾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
昔日的“天涯海角”,而今已成为向海图强的热土:临港产业密集,钦州港巨轮列阵,北海港货如轮转,平陆运河建设如火如荼……钦州、北海等作为运河经济带核心区城市,将迎来历史性跨越。
俯瞰龙门大桥车流不息,眺望自动化集装箱码头调度起伏,苏东坡先生当年“万里瞻天”的家国情怀,不正是对这片土地发展的期许吗?若他泉下有知,也一定会万分欣喜吧。(覃鸿图 庾 琳 梁 菡 文/图)
扫码看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