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剧
壮剧《苍梧之约》剧照。
壮剧是壮族戏曲剧种。因方言、音乐唱腔及流行地区不同,分为南路壮剧、北路壮剧。 南路壮剧流行于靖西、德保、那坡、大新、天等一带,最早形成于德保县马隘乡。清代道光 年间(1821—1851年)。马隘艺人将邕剧艺术与当地民歌调子和壮话揉合在一起形成了马隘壮 剧,以后逐渐流传。唱腔多用“呀嗬嗨”,台步主要有“三穿花”。北路壮剧流行于田林、 隆林、西林、凌云、乐业、百色一带,清代道光年间由坐唱形成的“板凳戏”发展形成。它 吸收了粤剧、民间歌舞的表演艺术和腔调,用北部壮话演唱,长期的演出形成了扫台、开台、 打加官和闭台的习俗。田林壮戏班的扫台,是在开台之前立下三张牌位:第一张牌位是社神 “本境社令岑大将军之位”,安放在戏台正对面,观众背后,并撑伞烧香供果品;第二张牌 位是老郎“唐皇天子老郎华光大帝之神位” , 设在后台左边化妆台上;第三张牌位是祖师 “前传后教历代一派祖师……之灵位”,两边还写“千里眼,顺风耳”和“声音童子,鼓板 三娘”的对联,设于后台右边供桌上。演出期间香火不断。接着是老师和巫公拜台、念符、 杀鸡以卜吉凶,巫公在敲响三声锣鼓之后乐队可起音吹奏。演员对牌位作揖三叩头后开始化 妆。扫台之后有开台仪式,包括华光开台、八仙开台、金童玉女开台。其中华光开台必不可 少。华光脸谱画三只眼,意为管上界、阴间(下界)和阳间(中界)三道邪气,头戴武盔,身披 战甲,一手执枪,枪上挂着鞭炮,在密锣紧鼓中上场绕三圈后入内,待爆竹响完即冲出跳台, 作三门开山把,在台中定场后高声念白:“呔!初一十五天门开。华光大帝下凡来!唔!华光 大帝在仙山,奉玉帝之命下凡而来,巡逻四大都州,今巡逻到△△省△△县△△乡△△村, 新搭戏台,为庆祝春节(或歌圩) ,演唱土戏,特为开台!”接下去念:“前五里听着,后五 里听着,左五里听着,右五里听着,五五二十五里听着!不准妖魔作乱。尚有恶鬼在此作乱, 先斩后奏! ”接着再念:“上一枪,风调雨顺;下一枪,国泰民安;左一枪,妖魔拱手;右 一枪,万鬼收藏;前一枪,本街(村)男女老少福寿康宁,户户发财,六畜兴旺,生产丰收; 后一枪, 祝愿本班众位弟子唱戏胜利, 个个平安! ”内应“个个平安”后下场。开台后有 “打加官”仪式。男“加官”叫罗汉,女“加官”叫美女。男戴假面具,女穿旦装,手执写 有“禄位高升”的红纸条幅出场,拜完四方后向观众行礼,打开条幅念自:“恭喜△△△官 长(乡长、村长、寨老、老板) 身体健康、新年愉快,年年顺利,加官高升!”被喊到名字的 头面人物顿感荣幸,即送“利市”一上台答谢。“加官”仪式之后演正戏。正戏演完的最后 一晚,有“封台”(俗叫“倒台”)仪式,由金童玉女出场念日:“百日已满,倒下花台。… …我俩下凡恭贺。”并叫出当晚上台演员,每人持一根香火列队,面对观众唱《保寨歌》《祝神歌》《送妖歌》《送神歌》,随后大放鞭炮,演员向观众行三鞠躬礼,把香火丢 地,烧掉纸钱,卸妆。部分观众把马门、台板、桌椅搬倒,巫师作法把三个牌位烧掉。以上 所述扫台、开台、打加官、倒台等习俗在新中国建立后已逐渐消失。